教学内容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一、制定标准的依据
1.课程标准:定教学总目标(中学阶段的最终目标),即教学的总高度。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
5方面素养分别划出4级水平。
(2)课程目标:(5点)
2.教材:章节内容定教学阶段目标,即教学的梯度及宽度
教材以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
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
章节课程内容及能力要求进阶明确。
3.学请:学生的基础和认知水平定教学起点
一要符合教学内容逻辑结构
二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 ▲
4.高考:知识内容要求的层次
(1)必备知识:
化学语言与整合;化学变化与规律;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转化与应用
(2)关键能力:
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
能力进阶: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
(3)知识内容要求层次: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要求
包括低层次要求。
二.化学教学内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以必修1的第一章为例
必修1的第一章内容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1.本章地位与作用:
2.在教学中培养核心素养
(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本章的体现
体现了“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余平衡思想”等核心素养。
(2)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从单纯的化学知识学习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转化
①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是实现这种转化的关键
②培养化学科学思维方式,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3.制定本章教学内容标准
(1)课标
“课程目标”中指出:通过观察能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2)教材
教材不同于课标突出的一点是在形成知识的过程中体现科学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和提高能力。
(3)学情
分析我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部分学生初中知识欠缺;认知水平一般。高二才进行选课,建议高一教学把握住两点:
①高二、高三知识不下放到高一。
②第二,高一后面的知识尽量不提前。基本按照教材内容逻辑结构来安排教学序列。补充NaHSO4、NaHCO3的电离方程式。▲
③基于对内容价值的判断,在学生可理解的水平上,所学内容是否有可迁移性,对于能够广泛使用,形成观念性认识的规律适当加强。
例如运用本章所学新知识对初中的知识进行提升,在氧化还原反应价态规律后补充反应顺序规律和强弱规律,培养学生分析与推测能力。不交叉规律放到非金属部分学习。▲
(4)高考
必备知识:“化学变化与规律”。
关键能力: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知识内容要求层次: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是高考试题情景的重要载体,本章学习内容能力层次为“理解”。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对物质及常见化学反应进行分类。能对酸、碱、
盐、氧化物及他们之间的反应进行描述和符号表征。
2.了解胶体概念和性质,能从微观粒子尺度和宏观性质结合的角度区分胶体
和溶液。
3.通过实验、分析、推理等建构物质转化模型,逐步学会电解质的电离、离
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化学的符号表征。
4.从微观的视角理解物质的某些性质,如酸性、碱性 氧化性、还原性等,
初步认识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重点:
1.应用分类法建立各类物质转化关系模型
2.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3.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建构氧化还原反应模型
难点:
1.物质间的转化关系
2.氧化还原反应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反应规律
3.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符号表征
4.练习题
课本后习题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1)重视书后习题的落实和掌握,类似的题型需要适当补充,巩固练习。
(2)从其他不同角度命制题目作为本章的补充练习。
5.学案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特点是:
(1)概念多、抽象、理论性强。
(2)配平方法、影响氧化性、还原性的因素,反应规律等本章没有系统学习,
教材在后续学习中没有安排具体课时,但需要掌握的主要元素(Na、Fe、
Cl、N、S)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均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主。
(3)社会价值明显。
(4)知识灵活性比较强,题目设问角度广,可以从不同层面考查学生。
因此,第三节需要编写学案。根据学生情况学案编写较详细。 |